1.顺应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趋势。
2019年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》明确要求:“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,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,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,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。”虚拟仿真技术在思政课中的应用,有利于提升思政课堂含“金”量。近几年,将严肃游戏、仿真素养训练,线上慕课教学、VR技术、APP等新媒体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日常思政教育教学活动中,是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趋势之一。
2.严格落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。
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。《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》明确规定,思政课要严格落实学分,要从本专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学分,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。《关
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》中明确指出,高校要围绕教学目标、制定教学大纲、规定教学时数,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。但受实践场所、实践经费、学生安全等方面的影响,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很难实现对全体学生的全面覆盖。近年来受疫情影响更是无法开展实践教学。虚拟仿真实验突破了现实社会实践的局限性,能够较好地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,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难题。
3.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针对性。
“10后”大学生已经走进大学校园,他们是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的一代,具备“互联网一代”的表达方式,他们的学习、认知、情感体验和生活空间已经从现实社会转移到了网络,对历史和现实的感知力降低。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需要与时俱进,考虑教育教学对象的新特点,将传统教学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,利用虚拟仿真技术,通过场景体验等形式,让学生置身历史情境中,理解革命战争的不易、体会“人民的胜利”内涵,在学习、理解、共情中深化对红色政权的认同,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针对性。
本项目团队紧紧围绕“人民的胜利”主题,以淮海战役事件为依据,以思政课“八个相统一”为根本遵循,坚持“学生主体-情境认知-问题引导-沉浸体验-容错优化-层层递进-知行合一”的设计原则,自主开发了“人民的胜利——淮海战役虚拟仿真实验”。
(1)坚持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,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。
坚持教师主导、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,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,设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实验教学环节。实验基于三维虚拟仿真技术,虚拟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,并提供内容详实的历史知识背景,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体验式的自主学习,身临其境地通过“沉浸式”交互操作,循序渐进地开展实验。
(2)设置“知识-价值-信仰”三大体系层层递进的实验环节。
实验依据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课程大纲和关键知识点,建立了多层次、多模块的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,使学生逐步完成“知识体系、价值体系、信仰体系”三个层面的实验,循序渐进地开展“基本理论知识学习、沉浸情境体验、锻造坚定信仰”的实践学习过程,深刻感悟“人民为什么选择共产党、共产党为什么赢得人民支持”的朴素真理,使人民群众观入脑入心并践行人民群众观,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。
(3)设置两难问题情境,实现价值判断容错探究、修正优化。
在沉浸历史情境体验环节,设置两难问题情境,允许学生进行价值两难选择,价值选择的实验结果错误或不理想时,学生可根据提示和评估结果进行多次尝试,实现价值选择结果的修正和优化,保持与历史真实选择一致,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“人民伟大、人民担当”,培养学生树立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和使命”的历史责任感。
(4)坚持思政课知行合一、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。
借助现代科技的过程性考核,“基本理论知识学习、沉浸情境体验、锻造坚定信仰”的实践学习过程贯穿实验始终,综合考察学生关于“人民的胜利”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、情感价值取向,最后引导学生反对历史虚伪主义、坚定人民立场,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,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紧紧依靠人民走向未来。
本实验坚持教师主导、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,以思政课“八个相统一”为根本遵循,通过虚拟仿真所营造的情景体验式的教学环境,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“基本理论知识学习、沉浸情境体验、锻造坚定信仰”的学习实践过程,完成“知识体系、价值体系、信仰体系”环环相扣、层层递进的三个环节实验,实现以下具体教学目标:
1.知识目标: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在线体验式教学,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,认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,群众是真正的英雄,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最危难时期的主要作用、中国革命是如何在艰辛探索中取得胜利的,建立、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。
2.能力目标:(1)了解中国共产党进行淮海战役革命的过程,认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,继承、发扬淮海战役精神,为早日实现“中国梦”而努力奋斗。(2)虚拟仿真技术把单项传递变成了双向互动,激发了学生学习内驱力,培养了学生概括、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,树立正确历史观,强化学生的价值体系。
3.价值观目标:通过虚拟仿真技术,模拟场景再现当时中国共产党在淮海地区开展革命的艰辛探索,创造出一种浓厚的爱国氛围,将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植入到每个学生心中,了解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根本力量,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锻造学生的信仰体系。
本实验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,学生开展实验的过程,就是完成任务的过程,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是实验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。本实验针对考核点设计了实验成绩评价模型,以该模型为基础,系统可分别针对学生在3个实验环节中的完成情况进行自动评分,最后再按照3个实验环节分别占10%、70%和20%的权重计算学生的最终实验成绩。
每个实验环节的实验成绩评价标准(每环节按100分计算)如下:
环节一:实验背景及要求认知(无交互)(占总成绩10%)
步骤1:实验背景知识认知(无交互)。
完成所有项目学习+5分,遗漏一项–1分。
步骤2:实验要求及目的认知(无交互)。
完成所有部分学习+5分,遗漏一项–1分。
环节二:“人民的胜利——淮海战役虚拟仿真实验”情境体验环节(占总成绩70%)
步骤3:网页端,开始实验,选择“支前民工小队长”角色,进行剧情体验。
完成该项学习+1分,遗漏一项–1分。
步骤4:了解支前动员信息后,沉浸角色中做出支前选择。
完成该项学习+4分,遗漏一项–1分。
步骤5:克服各种困难,完成角色对话,树立“支援解放军,解放全中国”“打到哪里,支援到哪里”的决心。
完成该项学习+4分,遗漏一项–1分。
步骤6:支前路上,跋山涉水,克服各种艰难,坚定将支前进行到底的信心。
完成该项学习+3分,遗漏一项–1分。
步骤7:将粮食送至前线,展现民拥军的鱼水情。
完成该项学习+3分,遗漏一项–1分。
步骤8:网页端,选择“国民党俘虏军官”角色,进行剧情体验。
完成该项学习+1分,遗漏一项–1分。
步骤9:展现国民党军官“我”被俘前后的心理历程,讲述“自己”的困惑。
完成该项学习+7分,遗漏一项–2分。
步骤10:被俘途中,“我”完成与解放军战士、支前民工的对话,领悟人民群众的伟力。。
完成该项学习+7分,遗漏一项–2分。
步骤11:网页端,选择“解放军战士”角色,进行剧情体验。
完成该项学习+1分,遗漏一项–1分。
步骤12:解放军战士“我”在与老百姓的对话中,处处体现军爱民、军为民的鱼水情。
完成该项学习+7分,遗漏一项–2分。
步骤13:网页端,选择“解放军后勤干部”角色,进行剧情体验。
完成该项学习+1分,遗漏一项–1分。
步骤14:解放军后勤干部“我”与支前民工对话,体验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中完成后勤保障工作。
完成该项学习+7分,遗漏一项–2分。
步骤15:解放军后勤干部“我”对战士讲话,体验军民鱼水情。
完成该项学习+7分,遗漏一项–2分。
步骤16:网页端,体验寒冷与风雪中推着小推车,跟随支前队伍行进的“速度”。
完成该项学习+6分,遗漏一项–2分。
步骤17:网页端,体验3分钟做军鞋“捺鞋底”。
完成该项学习+6分,遗漏一项–2分。
步骤18:网页端,体验3分钟舂米“重量”。
完成该项学习+5分,遗漏一项–2分。
环节三:人民群众观考察(占总成绩20%)
步骤19:参与非人民群众观案例剖析。
完成该项学习+7分,遗漏一项–2分。
步骤20:参与人民群众观主题创作、作品朗诵、角色扮演,任选其一完成。
完成该项学习+7分,遗漏一项–2分。
步骤21:查看系统评价,进行学习互评及点赞转发。
完成该项学习+6分,遗漏一项–2分。
针对每个单项,错误后允许重做,第一、二、三次正确分别计满分、85%分、80%分;其余计0分。